上一頁下一頁
發新話題
打印

【吸血三姊妹系列之(五)古墓.麗影.魔種】二十五集長篇色文(完整版)

 
收藏  |  訂閱
1.4k  985.4k


‥‥‥




[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3-5-27 09:57 PM 編輯 ]


‥‥‥





[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3-5-27 09:58 PM 編輯 ]


‥‥‥




[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3-5-27 09:58 PM 編輯 ]

‥‥‥


[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3-5-27 09:58 PM 編輯 ]

【盜墓檔案】




盜墓行為的猖獗,使得反盜墓技術也逐漸完善

     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,是隱蔽墓址,使盜墓者不知其處。據說先古陵墓不封不樹,不在地面設置突出的標識,其主要出發點之一,就是防止盜掘。《太平禦覽》卷五五七引《交廣記》說到呂岱發掘南越王趙佗陵墓未能成功的故事,指出趙佗“鑒於牧豎所殘也”,“乃令後不知其處。”

     漢末三國時期盜墓現象的嚴重,致使種種反盜墓的形式中,曾經出現了所謂“疑塚”“虛墓”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盜墓者的情形。其中,以據說曾經“帥將吏士,親臨發掘,破棺裸屍,略取金寶”,“又特置發丘中郎將、摸金校尉,所過隳突,無骸不露”的曹操所設置的“疑塚”最為著名。民間傳說曹操有“疑塚”多至72處。南宋人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說:“漳河上有七十二塚,相傳雲曹操塚也。”元人陶宗儀《南村輟耕錄》也寫道:“曹操疑塚七十二,在漳河上。宋俞應符有詩題之曰:‘生前欺天絕漢統,死後欺人設疑塚。人生用智死即休,何有餘機到丘壟?人言疑塚我不疑,我有一法君未知。直須盡發疑塚七十二,必有一塚藏君屍。’”清人褚人獲《堅瓠集》續集有“漳河曹操墓”條,說有捕魚者,見河中有大石板,傍有一隙,入行數十步得一石門,“初啟門,見其中盡美女,或坐或臥或倚,分列兩行。有頃,俱化為灰,委地上。有石床,床上臥一人,冠服儼如王者。中立一碑。漁人中有識字者,就之,則曹操也。”
      以“疑塚”防避盜掘的做法,後世仍有沿用,如石勒、石虎、慕容德、高歡等都曾採用這種史稱“虛墓”、“偽墓”的形式。遼寧北票北燕馮素弗墓中人骨無存,骨骸朽毀和被盜墓者毀壞的可能都被排除,因而有學者推斷,這是“經過科學清理的第一個‘潛埋虛葬’的實例”。(曹永年:《說“潛埋虛葬”》,《文史》31輯)
      傳統的反盜墓手段,又包括石槨鐵壁以求堅固,儲水積沙以防盜鑿,以及以機弩飛箭、伏火毒煙來殺傷盜墓者的方式。


[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1-3-30 05:52 PM 編輯 ]

     盜墓行為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懲罰

     在中國傳統宗法社會,墳墓,曾經是能夠維護祖先精神權威,體現宗族凝聚力的象徵。保護塚墓,久已成為一種道德行為的準則。唐人杜荀鶴詩所謂“耕地誡侵連塚土”,表明這種道德規範對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也形成了約束。
     禁止盜墓的法律,在先秦應當已經出現。如《呂氏春秋》中寫道,當時對於“奸人”盜墓,已經有“以嚴威重罪禁之”的懲罰措施。《淮南子》說到刑法有“竊盜者刑”,“發墓者誅”的內容。《魏書》記載,北魏文成帝出巡,看到“有故塚毀廢”,詔曰:“自今有穿毀墳隴者斬之!”這也是“穿毀”塚墓已經被法令嚴厲禁止的證明。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。《唐律疏議》有關於對“發塚”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,例如:“諸發塚者,加役流;已開棺槨者,絞;發而未徹者,徒三年。”通過刑法的內容,可知王族貴戚的墳墓,受到特殊的保護。而看守者在盜墓現象發生後也要受到嚴厲處罰,也是值得注意的。從《明史》的記載看,當時法律有嚴治“盜墓之罪”的原則。而《大清律例》有關於“發塚”的內容,對36種情形分別處罪。其條例計22條,內容備極詳密。
     據《新唐書》記載,盧龍節度使張弘靖因安祿山、史思明于此初起反叛,而當地民眾中仍然心存安、史崇拜,於是“懲始亂,欲變其俗,乃發墓毀棺”,然而適得其反,以致“眾滋不悅”,使民意更為傾向安、史而背離朝廷。這正是因為“發墓毀棺”的做法過於極端,與民眾傳統情感習慣不相合的緣故。《舊唐書》也記載,張弘靖“發(安)祿山墓,毀其棺柩,人尤失望”。民眾的“不悅”,民眾的“失望”,都表現了一種對於“發墓毀棺”的作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傾向。
     《南史》記載,傳說張騫墓有人欲盜發時,就聽到作戰時的鼓角聲,盜墓者不得不驚退。宋人程大昌《考古編》說:“史載溫韜概發唐陵,獨乾陵不可近,近之輒有風雨。”史書又頻繁可見盜墓時遇大蛇圍繞、崩雷晦雨等異象的記載。如果有人不畏懼這種保護墓葬的靈異警示,常常會遭致嚴酷的懲罰。《異苑》寫道,士燮墓常蒙霧氣,屢經離亂,沒有人敢盜掘。晉時地方官溫放之前往發掘,在回程中即墜馬而死。袁枚《子不語》有“掘塚奇報”條,說“以發塚起家”的朱某發富人墳,石槨堅不可開,於是糾同僧人誦咒開槨,“誦咒百余,石槨豁然開,中伸一青臂出,長丈許,攫僧入槨,裂而食之,血肉狼藉,骨墜地,王爭王爭有聲。”朱某後來也“以訟事破家,自縊於獄”。類似表現盜墓惡報的故事還有許多。這一現象,也是民間否定盜墓的社會輿論傾向的一種反映。




[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1-3-30 05:54 PM 編輯 ]

精彩!精彩!好精彩,劉生的文章令我坐在電腦前等待劉生更生偉大的文獻

The first thing I do this morning is read this!!!
V good story!!!
Keep going ... It wait be great if u can write more story for us! Thx !

各位的士司機小心呀:smile_30:

支持發哥

正,我想問下有冇第一集
ge網止

上一頁下一頁
發新話題
前往最後回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