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盜墓檔案】
盜墓行為的猖獗,使得反盜墓技術也逐漸完善
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,是隱蔽墓址,使盜墓者不知其處。據說先古陵墓不封不樹,不在地面設置突出的標識,其主要出發點之一,就是防止盜掘。《太平禦覽》卷五五七引《交廣記》說到呂岱發掘南越王趙佗陵墓未能成功的故事,指出趙佗“鑒於牧豎所殘也”,“乃令後不知其處。”
漢末三國時期盜墓現象的嚴重,致使種種反盜墓的形式中,曾經出現了所謂“疑塚”“虛墓”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盜墓者的情形。其中,以據說曾經“帥將吏士,親臨發掘,破棺裸屍,略取金寶”,“又特置發丘中郎將、摸金校尉,所過隳突,無骸不露”的曹操所設置的“疑塚”最為著名。民間傳說曹操有“疑塚”多至72處。南宋人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說:“漳河上有七十二塚,相傳雲曹操塚也。”元人陶宗儀《南村輟耕錄》也寫道:“曹操疑塚七十二,在漳河上。宋俞應符有詩題之曰:‘生前欺天絕漢統,死後欺人設疑塚。人生用智死即休,何有餘機到丘壟?人言疑塚我不疑,我有一法君未知。直須盡發疑塚七十二,必有一塚藏君屍。’”清人褚人獲《堅瓠集》續集有“漳河曹操墓”條,說有捕魚者,見河中有大石板,傍有一隙,入行數十步得一石門,“初啟門,見其中盡美女,或坐或臥或倚,分列兩行。有頃,俱化為灰,委地上。有石床,床上臥一人,冠服儼如王者。中立一碑。漁人中有識字者,就之,則曹操也。”
以“疑塚”防避盜掘的做法,後世仍有沿用,如石勒、石虎、慕容德、高歡等都曾採用這種史稱“虛墓”、“偽墓”的形式。遼寧北票北燕馮素弗墓中人骨無存,骨骸朽毀和被盜墓者毀壞的可能都被排除,因而有學者推斷,這是“經過科學清理的第一個‘潛埋虛葬’的實例”。(曹永年:《說“潛埋虛葬”》,《文史》31輯)
傳統的反盜墓手段,又包括石槨鐵壁以求堅固,儲水積沙以防盜鑿,以及以機弩飛箭、伏火毒煙來殺傷盜墓者的方式。
[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1-3-30 05:52 PM 編輯 ]